第一篇:警惕冒充类诈骗 —— 陌生来电不轻信,身份核实是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冒充类诈骗是针对老年人的常见手段,骗子常伪装成熟人、公检法人员或客服,利用老同志的信任和担忧心理实施诈骗。
骗子可能会冒充子女、亲友来电,以突发意外、急需用钱为由,让老人转账。比如通过变声软件模仿孩子声音,称在外地遭遇车祸或被拘留,需要缴纳医药费或保证金。还有人冒充公检法人员,称老人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要求将资金转入 “安全账户” 自证清白;或是伪装成银行、通信运营商客服,以银行卡被盗刷、电话欠费影响征信为由,诱导老人泄露银行卡密码或验证码。
面对此类诈骗,老同志要牢记 “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来电、不透露个人信息、不随意转账汇款。接到自称熟人的电话,可挂断后通过原存号码回拨确认;若对方自称公检法,可直接拨打 110 咨询;涉及银行信息,应到银行网点或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核实。同时,建议在手机通讯录中备注家人真实姓名和常用号码,避免被骗子利用称呼漏洞。
第二篇:远离投资类诈骗 —— 高息诱惑是陷阱,稳健理财保平安
随着社会发展,投资类诈骗逐渐成为侵害老年人财产的 “重灾区”,骗子常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吸引老人参与虚假投资项目。
常见的投资骗局有虚假投资理财平台,声称可购买高息理财产品,承诺年化收益率高达 15% 甚至更高;还有 “养老项目” 投资诈骗,以养老院建设、养老公寓预售为名,让老人交钱成为 “股东” 或 “会员”,到期可获高额回报;更有 “原始股” 骗局,宣称某公司即将上市,低价售卖内部原始股,上市后能暴涨数十倍。
老年人理财应秉持 “保本为先,量力而行” 的原则,不要轻信 “稳赚不赔”“一夜暴富” 的宣传。投资前务必与子女、专业理财顾问商量,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同时,可关注社区组织的防诈讲座,学习基础金融知识,增强风险意识。如遇可疑投资信息,及时拨打全国反诈专线 96110 咨询。
第三篇:小心日常消费类诈骗 —— 免费福利有套路,理性消费护钱包
日常消费场景中,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骗子常利用老年人爱贪小便宜、对新消费模式不熟悉的特点设下陷阱。
比如 “免费领礼品” 骗局,通过发放鸡蛋、米面等小礼品,吸引老人到指定场所听课,再推销高价保健品、理疗仪器,吹嘘有神奇疗效;还有 “中奖诈骗”,以短信、电话告知老人中了巨额奖金或奖品,但需先缴纳手续费、税费才能领取;此外,网购退款诈骗也不容忽视,骗子冒充电商客服,称老人购买的商品质量问题需退款,引导其点击虚假链接或下载不明 APP,从而盗取银行卡信息。
为避免受骗,老同志要记住 “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免费领礼品、中奖等信息,保持冷静,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或点击链接。购买保健品时,认准正规药店和产品标识,不盲目相信夸大宣传;网购遇到问题,通过官方平台联系客服,切勿轻信陌生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