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奉献精神创办电力电子新专业
邬伟扬
邬伟扬老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以电机传动为基础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开始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变流机组、离子传动全部被淘汰出局,刚在国内开始规模化应用的可控硅变流技术也已显示出许多致命的不足。在许多情况下,直流调速被交流调速所取代。电气工程学科进入了所谓的“逆变器”时代,即利用全控型功率器件实现电能高效变换及控制的时代。我有幸在国外进修的二年中目睹了这场变革的初始阶段,看到了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学科变革中的巨大意义和无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1985年我回国后着手的第一件亊就是筹备开展电力电子技术的相关研究,富拉尔基东重自控楼地下室那间昏暗而潮湿的6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我开始筹备的地方,每天要穿着雨靴才能穿过满是积水的地下室走廊进入我的“自留地”辛勤耕耘。回国后,我没有向学校提过任何物质或待遇的要求。
秦皇岛燕大分校建立后,在林秀安校长的支持下,我和几个研究生在原计算机馆的一间半地下室中正式开展了大功率“GTO”和“MOSFET”在牵引传动中的研究,该方向的研究很快就获得了原国家计委能源局和原机电部科技司的重视,曾培炎部长曾親临实验室参看并指示“该方向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经过五年多的辛勤工作,初步组建了一支小型研究团队,在连续完成了几项重要课题后,于1991年以排名第二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承担了有关北京地铁牵引传动改造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至此,燕山大学电力电子学科初步确立了当时在国内的前沿地位。
1992年聂绍珉副校长要求我筹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当时,建立在瘦而高基础上的原东重全校只有十几个专业,急需扩大专业范围。但是,那时学校两地办学,背负农民巨额债务,工资都难以按时发放,没有引进人材的条件,哪里还有经费新办专业?要完全依靠自已的力量来办新专业,谈何容易? 当时,没有地方,用电力传动实验室兼作电力电子实验室,再把走廊隔断,自已安装交直流配电电源;没有仪器设备,就修复启用其它专业淘汰的坏旧设备,还自制了许多专业实验装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老师们没有岗位津贴,没有各种奖励经费,更没有什么学科和敎学平台经费。只有以奉献精神忘我的工作,从实干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指导硕士研究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应用电子专业在胜利迎来首届毕业生的同时,还收获了“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硕士点授予权和合作申报的“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博士点授予权,完成了以科研和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的一次跨越。
随着南北校合并和学校经济形势的好转,学科和专业建设也在2000年后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双向变流器”的基础上,我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又在2002年和2008年连续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学校和电院都给了相应的巨大支持,专业规模迅速扩展到每届四个班,里仁学院电气工程五个班。2005年获得“电力电子与电力传送”博士点授权,2010年再获“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都实现了第二次跨越。
2013年,重点基金全面完成,专业老师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研究团队扩展到近三十人,其中教授八人(博导四人),每届研究生近六十人,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电力电子技术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我校应届研究生已成为国内许多著名单位招聘的首选单位之一,创造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多方共赢的大好局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回首往事,小树苗已成参天大树,蹉跎岁月已经飞逝。然而,看到大批年青一代的电力电子高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从燕山大学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我体会到了人生意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