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网站首页  机构信息  新闻动态  重要通知  政策法规  养生保健  党建之窗  协会天地  老年大学  杂志阅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杂志阅览>>正文
文章内容页
《秋实》(第4期)—泥河湾,人类的东方发源地
2013-12-26 14:51  


泥河湾,人类的东方发源地    

梁颖琦




泥河湾小长梁遗址


      今年暑期,在参加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张家口会议期间,参观了位于阳原县的河北省泥河湾博物馆。泥河湾博物馆对省老教授协会的前往十分重视,有关领导亲自参加接待,我们原定下午三点到达博物馆,但司机道路不熟,结果直到博物馆下班后才匆匆赶到,看到领导们仍然在等着我们,大家十分感动。走进崭新现代的泥河湾博物馆我们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以前没听说过的国宝级的人类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总投资5000万,建筑面积4600m2,是我国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旧石器专题博物馆。该博物馆内陈列有5万余件泥河湾出土文物,集中展示了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风貌以及大量化石、石器文物,已成为世界考古科研基地。博物馆由序言厅、主展厅、临时展厅、活动厅四部分组成,主展厅展现了泥河湾从200万年前到一万年前古人类生产生活场景,分为东方人类出现、现代人类起源的证据、人类社会的巨变、中华文明的摇篮、远古时代的泥河湾等六个展区。

      走进泥河湾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复原的泥河湾地层剖面,在剖面的中间位置,人们饶有兴趣地看到了通过激光展现的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进化历程。在地层下方,复原了考古工作者挖掘泥河湾马圈沟遗址的现场,一只巨大的猛犸象的骨骼矗立在博物馆的底层。

      中外考古学家对泥河湾遗址群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迄今为止,已有50多个国家的1000多名考古学家来此考察。泥河湾遗址群已成为中外考古专家研究世界古人类的文化宝库。1921年,法国传教士文森特来到泥河湾村传教,他在村子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贝壳、蚌类和哺乳动物化石,并把化石发现情况和泥河湾村一带特殊的地质地貌告诉了同在中国传教的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德日进和美国的地质学家巴尔博。这几位专家闻讯来到泥河湾村,拉开了外国专家研究泥河湾的序幕,泥河湾的学术价值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上世纪3040年代,泥河湾地层、泥河湾动物群先后被命名,并得到国际认可。在1948年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泥河湾地层被确定为第四纪标准地层。

      泥河湾地区200多万年前还是一个大湖,水域几乎占据今阳原全部,蔚县大部和山西省雁北地区一部分,面积达9000多平方公里,四面环山,烟波浩渺,湖水清澈,鱼蚌丰饶。湖岸上是辽阔的草原和高耸的山峰,百花争艳,丛林深邃,百兽嘻戏,充满生机。我国古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随着地壳运动,大湖数万年前完全干涸,露出了宽广开阔的平原,由于桑干河和壶流河的侵蚀,古湖平原遭到强烈的破坏,变成绵延起伏的丘陵或大小各异的台地。逐渐形成了山峰耸立,沟壑交错,地层分明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已发现的动植物化石有鱼、爬行、哺乳、软体、微体、孢粉体等,种类繁多,代表我国北方第四纪早更新世森林草原动物群。1972年以来,又先后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数十处,特别是小长梁、虎头梁、许家窑、侯家窑、东谷坨等遗址的发现,肯定了早更新世时期泥河湾一带曾经生活过早期人类,这些远古的祖先给今人留下相当丰富的文化遗物,成为举世闻名的“天然博物馆”。目前,全世界百万年以上的人类文化遗址共发现53处,泥河湾遗址群就有40处,遗址数量之多、密度之高,举世罕见。

      2001年在泥河湾遗址发现了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马圈沟遗址考古发现了泥河湾人集体对陷于沼泽地中奄奄一息的猛犸象用木棒、石块进行猎杀,在象的肋骨上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痕迹,特别是有一块刮削器恰巧置于大象肋骨之上,展现出一幅极其清晰的刮骨食肉情景。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泥河湾从而成为能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的世界人类发源地,并对“非洲起源单一论”提出了挑战。石制工具的发现显然意味着人类的客观存在,一旦在该地区发现任何人类的遗骸,哪怕仅仅是一颗牙齿,都将是轰动世界的重大发现。

      马圈沟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桑干河南岸的大田洼台地北部边缘区,距岑家湾村约1000米处。这里是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集中分布区。岑家湾村北临桑干河,南依大田洼台地北坡。由于水流的作用,这里的泥河湾层发育了数条南北向的巨型冲沟,马圈沟遗址正是其中的一条冲沟。在这一带存在着一条北东--南西向的基岩正断层,马圈沟遗址位于该断层的上盘,距断层面非常近。马圈沟遗址发现了石核、石片、石锤、刮削器等八百余件早期人类石制工具,以及大象、犀类鹿类、马类动物的遗骨,此次发掘出的历史文化遗存在目前全世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在发掘现场,密布着动物的遗骨和各类燧石石器,再现了当时茹毛饮血的生活场景。1993年以来开始对马圈沟进行小面积发掘,2000年以来连续五年又进行了发掘,在第三文化层发现了极为难得的人类祖先餐食大象的场景,表明敲骨吸髓、餐食大型动物已成为人类的集体生存行为,在目前全世界的旧石器考古发掘中是唯一的一例。马圈沟遗址的意义,不仅将泥河湾盆地旧石器遗址的年代,向前推进了数十万年,达到180-200万年左右,成为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具有确切地层的人类活动遗址,同时对人类起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一元论提出了挑战。

      更重要的是,泥河湾创造了世界上独有的连绵不断的东方文化。考古证明东方人类从二百万年前到五千年前,一直生活在泥河湾,文明和技术都不断进步,这种绵延不断的文化,是非洲奥杜维峡谷所没有的。

      小长梁是位于桑干河南岸的一个小土梁。1978年,中科院古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小长梁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可以鉴定的种类有貂、古菱齿象、中国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鹿、羚羊、牛类等。三趾马是第三纪的标志动物,可延续到第四纪早期,在泥河湾各遗址中,只有小长梁遗址发现了这种古老动物化石。在小长梁遗址出土的石器以小型为主,有石核、石片、石器1000多件,同时还有打击骨片。小长梁遗址形成于湖滨相沉积层中,遗物几乎未受到扰动,属于原地埋藏。小长梁遗址的发现,标志着早期人类就生活在小长梁一带。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1974年,贾兰坡和卫奇发现了该遗址。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0.4-12.5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遗址的典型代表。出土的数以千计的石球是该遗址的代表性器物。人类化石的发现是该遗址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发现人类化石材料18件,枕骨2块、顶骨11块。有的头骨标本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学者们推测这可能是人吃人的结果。
       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部25公里处。1965年中国科学院科学家首先发现。1972-1974年中科院盖培、卫奇等在虎头梁一带进行调查发掘。在遗址中与文化遗物一同发现的动物化石数量较多,可鉴定的化石有:蛙、驼鸟、似布田鼠、蒙古黄鼠、中华鼢鼠、变种仓鼠、狼、野马、野驴、鹿、牛、普氏羚羊、鹅喉羚、转角羚羊、野猪。此外,在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披毛犀和纳玛象化石。虎头梁遗址出土的石锤和石砧共7件,其中石锤5件,石砧2件。出土盘状和龟背状石核16件,楔形石核共236件,柱状石核17件,出土两极石片10件,出土的圆头刮削器221件,同时出土的有13件扁珠装饰品。虎头梁遗址的地质时代为更新世晚期之末,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晚阶段。绝对年代应在1万年左右。在虎头梁的于家沟遗址中发现了夹砂黄褐色陶片和哺乳动物化石,对研究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以及农业起源、制陶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系列中的一个空白。

      在泥河湾博物馆我们看到,考古发掘出有以马圈沟为代表的距今200万年的泥河湾旧石器早期遗址;有以小长梁为代表的距今136万年的泥河湾早期遗址群;有距今10万年的以侯家窑为代表的中期遗址群;有距今1万年的以虎头梁为代表的晚期遗址群。如此丰富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证明了泥河湾人是世界人类的源头之一,是世界人类基因的源头之一。我们为世界文明的源头在我们河北而自豪,我们为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而骄傲。

 

Copyright © 2013燕山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86-335-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燕山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开发与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