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工作处
 网站首页  机构信息  新闻动态  重要通知  政策法规  养生保健  党建之窗  协会天地  老年大学  杂志阅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杂志阅览>>正文
文章内容页
《秋实》(第4期)—东重“筒子楼”往事
2013-12-26 15:39  

东重“筒子楼”往事

齐占富




      很多事情,回想起来很有意思,至今难以忘怀。197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东北重机学院也和全国高校一样,准备恢复普通本科的正式招生,但办学经费紧张,老师流失,校舍破损,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我们这批年轻人都相继结婚生子,我的孩子也呱呱坠地,急需要有房子住。但在计划经济的时代,一切都要靠国家分配,学校根本没有经费盖教工宿舍,怎么办?好在当时每年招收的学生仅仅几百名,我们就临时借住在学生宿舍中,一户可以住一间学生宿舍,在走廊里安顿锅碗瓢盆,在走廊里做饭,共同使用公共厕所和公共水房,成了名副其实的“筒子楼”。开始人数不多,住的还算舒适,到了1978年,大批新留校的都进入了婚育期,“筒子楼”突然变得格外紧张,学校把学生宿舍楼腾出了一层楼,作为教工的“母子宿舍”,也就是两个家庭的母亲和孩子共同合住一间学生宿舍,两家的男职工则住到单身教工宿舍,早上过来做饭看孩子、洗尿布……。我家和张林一家同住一室。当时全校的“母子宿舍”约有三十多户,一百多口人。每天的早午晚这段时间格外热闹,小孩的哭闹声、大人的谈话声、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组成了别有情趣的“交响曲”,那是世上任何地方都听不到的。

      两个家庭住在一起,总有许多不便。为了保护隐私,就在房间的中间拉一条绳子,挂上一个布帘,于是就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个独立空间是属于每个家庭的“伊甸园”。虽然学校规定“母子宿舍”专供母亲和孩子使用,但也有家庭破例在宿舍过夜,这是那个物质极度匮乏时代的产物。

      一个不长也不宽的走廊,堆满了厨具、煤油炉、蔬菜、在地上做饭的人,在早、午、晚的这段时间,要想从走廊这头走到那头,何其难也。虽然这段时间过得很艰辛,但过得也很有意思,校内有什么事情发生,在很短时间内大家都知道了,因为这里几乎全校各单位的人都有。如果有什么困难,也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清楚地记得我家煤油炉子的煤油快用完了,张林老师就经常会给我们买回来。我家有个双囍牌高压锅,也是张林老师从沈阳给捎来的,前年才淘汰掉。

      在“母子宿舍”过了两年多,学校终于挤出一点钱在1980年盖了一栋家属楼,资格较老的年轻教职工也有了分配住房的资格。我分到了一间学校的家属楼住房,和刘忠林老师共住一套“两家一厨”格局的住房,尽管只有11平方米,但毕竟比“母子宿舍”的文明前进了一步,于是告别了这段令人难忘的“母子宿舍”生活。



Copyright © 2013燕山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All Rights Reserved  TEL: +86-335-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燕山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开发与技术支持:燕山大学信息化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