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极具重要意义的日子里,在迎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来临之际,在离退休党委的部署下,退休第一、第二、第九、第十党支部组织了一次统一的党日活动——参观中国长城博物馆,旨在让老党员们重温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九月秋光正好,天高云淡。四十五名党员,胸前佩戴着闪耀的党徽,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在各支部书记的精心组织下,有序地登上大巴车,踏上了这场追寻历史足迹,探索长城历史文脉的里程。
大巴车到达角山长城脚下,一座雄伟壮观的中国长城博物馆建筑映入眼帘,大家眼前一亮。它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矗立在天地之间(图1)。博物馆的外观设计巧妙地融合了长城的元素,灰色的墙体仿佛是长城的砖石,采用方城与城台造型,使人未进馆内,便已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与历史的厚重。

图1:中国长城博物馆外观
前来参观的老党员深深地被这座特色建筑所吸引,纷纷与之合影留念。各支部书记展开党旗,党员们聚集在党旗下拍照,留下这次组织活动的印记(图2)。鲜红的党旗与灰色的城墙相辉映,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党员们严肃认真的表情,展示了他们对长城的敬畏和对伟大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


图2 :参加活动的党员合影(至上而下:合影,九支部, 一、二支部,十支部)
中国长城博物馆,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1000余件,主体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展陈面积1万平方米。是我国第一个以长城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家一级专题博物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长城,堪称"长城百科全书"。即便对于生活在“天下第一关”关口的秦皇岛人,其展览内容也是新颖的,多角度的,全方位的。

图3:习近平主席题词与长城画卷
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大厅,一幅万里长城画作格外醒目,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大厅中央是一个写着习近平语录,和雕刻着长城著名关隘,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的一个巨大的浮雕艺术体(图3)。它是展览馆的主题精神象征。几个年近九旬的老党员驻足于此,诵读着习近平主席的题词,体会着长城的象征与根脉,思考着字里行间的重若千钧。现实中,他们在东重与燕大两次艰苦创业的经历,何尝不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忍不屈爱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如今些老党员(图4),依然在宣传艰苦奋斗的建校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工作中,奉献余热。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高龄依然积极参加组织活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热爱——热爱党,热爱祖国,守望和平的长城精神。

图4:年近九旬的老党员与认真参观人群
从山海关到居庸关,再到嘉峪关,就像历史书里的目录页,串起整个长城文化。跟随着讲解员的声音,从长城历史展厅开始,全体老党员们,一幅幅图、一帧帧画,认真地参观、认真地学习(图4)。几位党员用手机记录下几乎全部展览内容,为了记载长城的厚重,更为了与大家分享长城的精神。
1、长城的历史

图5:长城的起源与发展
长城自楚国“方城”始,各国为防御邻邦与游牧民族,纷纷修筑长城。秦统一后,连接各国长城,形成“万里长城”(图5)。汉、明等朝相继扩建,完善防御体系。第九支部的老党员们感叹道:长城不仅是军事屏障,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历经千年风雨,长城依旧巍峨,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2、长城的建筑

图6 :长城砖石与基本信息
在长城建筑展厅,最让大家感兴趣的是长城砖石的铭文,每一块砖石上刻录着砖石的生产地、烧造窑户、制作工匠姓名、甚至部队番号(图6)。堪称中国古代的“物理二维码”,它背后是一套极其先进且严谨的 “物勒工名”质量追溯与责任管理体系。第十支部的党员们说:从这些沉默的砖石铭文和标记可见,当时用的这种最原始的铭刻方式,实现了与现代“二维码”相同的核心功能:是标准化、模块化、高质量管理的雏形,是中国古代工程管理智慧的伟大实践。
长城城墙坚固的基础设计,使城墙与山体锚固在一起,长城就像是从山体中生长出来的一样结实(图7),这是对抗地震和山体滑移极高明手段。长城巧妙地利用山脊、悬崖等自然地貌,曲折的走向改变了力的传递路径,山体本身成为了巨大的“桥墩”,分担了墙体的侧向荷载,极大地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性。

图7:墙体结构与墙体的梯形截面
城墙墙体的梯形截面设计及“收分”工艺(图7下),即墙体的两面并非垂直,而是向内有明显的坡度,这个向内倾斜的角度,进一步将墙体的重力导向中心,增强了整体的凝聚性和稳定性,防止墙体向外膨胀、开裂或坍塌。充满了力学智慧。“券门”与“拱券”结构,防止了应力集中。
退休第一、第二支部的老党员们,以他们专业认知感言:长城的建筑结构,处处都有力学原理,处处都是应用力学的教学案例。长城就像一位沉默而伟大的“结构工程师”,为力学的进展提供了跨越千年的实证教案。
众所周知的长城“糯米灰浆”,更是古人对复合材料的一大发明。使得砖石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堆叠,而成为了一个整体性的刚性结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大大提升,全方位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3、长城的军事体系

图8:长城的军事体系
长城的“关隘城堡”、“烽燧”、集中体现了长城“积极防御”的军事体系核心思想。关隘城堡作为扼守要冲的枢纽,起到了“以点控线”的支撑点防御作用(图8)。烽燧系统则构建了古代“信息化”作战网络,形成早期战略预警体系,二者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体系作战、信息主导的前瞻性智慧。

图9:戚继光和他的传烽歌
长城我们不止一次地攀登过,但对于他的军事思想内涵却没有深入思考过,通过这次参观学习,实现了从军事功能认知到战略思想的飞跃,给我们这些军事“小白”上了一次“古代军事思想”之课。

图10:九边重镇
明代长城的“九边重镇”,体现了长城布兵与武器配置“分区戍守、体系协同”的军事思想(图10)。武器系统层次分明:远程以火炮、火箭(如“一窝蜂”)控场;中程用床弩、火铳压制;近战则以刀矛、檑石拒敌,形成冷热兵器结合、轻重火力搭配的纵深防御体系。

图11:今日的东风导弹与昔日的大铁炮
在藏品的“大铁炮”旁(图11),几位老党员热烈地讨论着。从大铁炮到“九三”阅兵的现代化装备虽隔千年,却延续着相同的国防智慧血脉。昔日长城关隘是防御枢纽,今日东风导弹即为“移动国门”;烽燧传讯系统进化为空天预警网络,实现全域感知。冷兵器时代的弓弩火铳被远程火箭炮和精准狙击步枪取代。长城体现的“以体系制胜”思想,在现代联合作战体系中得到终极升华。
4、长城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图12:古代草原贸易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
在长城经济文化展厅以“长城非隔绝之墙,而是交流之桥”为核心,通过商队驼铃、茶马互市、工匠技艺等鲜活场景,生动展现了长城沿线千年来的物质交换、技术传播与民族融合,彻底打破了长城仅是军事壁垒的刻板印象。
几位机关党委退休的老党员们,以他们的政治敏感,讨论着长城古道的“古代丝绸之路”、“草原贸易之路”,与今日“一带一路”形成的深刻历史呼应(图12)。无论是昔日的茶马互市还是如今的经贸走廊,都秉持“互利共赢、文明对话的内核。长城展厅中多元文化共生的历史,正是“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声。
5、山海关的军事与政治地位

图13:昔日山海关
通过参观“龙首春秋”展厅,山海关的形象从认知中的”城楼”,升华为一座承载华夏命运的战略枢纽。第十支部的老党员们,边看边讨论着山海关城池设计中“海陆一体”的防御智慧。入海石城,彻底锁死华北平原与东北地区的陆海通道,使山海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师锁钥”,谁控制此关,谁就扼住了中原王朝的咽喉。它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碰撞融合的前沿,其兴衰直接关联国家安危,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制险守国”的终极战略思想。
来到三楼展厅,人们的视线豁然开朗,宽24米、高9米的巨型玻璃窗可直观角山长城全景(图14),好似把角山长城搬进了博物馆,成为该博物馆的一大特色。

图14:角山长城——背景
中午时分,参观活动结束,大家依旧沉浸在历史与雄关的震撼之中,纷纷谈论着烽火传讯的智慧、关隘设计的精妙,以及砖石上那些跨越时空的工匠之名。老党员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纷纷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洗礼。长城的精神——坚守、坚韧、团结与包容,与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让我们从长城这座不朽丰碑中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坚韧,将其蕴含的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筑牢历史自信,赓续文明基因,讲好中国故事,让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焕发新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6、致谢
最后,大家都纷纷表示,感谢离退休党委领导的精心策划与各位支部书记的周密组织,让我们这些老同志得以重返历史现场,接受如此深刻而生动的精神洗礼。这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退休生活,更体现了组织对老党员的持续关怀与思想引领,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悟、老有所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寓教于行、滋养初心的精彩活动!
2025年9月18日